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译丛
译丛联合主编
曾毅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中心 主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 联合主任
Seán Ó hÉigeartaigh
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 联合主任
剑桥大学未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译丛引言
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关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与未来。将人工智能作为使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生态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共同愿景。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各个国家、政府间组织、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工作通过学术机构、产业、政府等以各种方式积极推动相关原则、政策、标准、法律的制定、技术与社会落地。
虽然来自各个国家、组织的努力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立的,但是文化的差异恰恰提供给我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和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如《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建立跨文化互信是全球和谐发展的基石。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将是全球科技、社会领域的持续性重要议题。
为此,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携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译丛》,将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遴选,组织翻译,并介绍给全球读者。期待从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中各自有所裨益,促进伴随技术发展的文化交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和谐发展。
曾毅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 主任
Seán Ó hÉigeartaigh
剑桥大学生存风险研究中心 联合主任
剑桥大学未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第1期
《指导数字近距离追踪技术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接触者追踪的伦理考虑》
数字近距离追踪技术被认为是支持2019冠状病毒(COVID-19)的潜在工具。尽管如此,人们对这些技术显现出了伦理与隐私方面的担忧。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这份文档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为防控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合理使用数字近距离追踪技术提供指导。
《克服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跨文化合作阻碍》
为促进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国际合作,剑桥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相关学者合作撰文《克服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跨文化合作阻碍》,倡导推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全球协作与创新。文章日前在线发表于《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期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并作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译丛》文献第1期发布文章中文版。
《人脸识别与公共卫生》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健康社会”形成的使能技术之一,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发起 “人工智能与健康社会系列调研”。本报告为系列调研第一期,聚焦人脸识别与公共卫生。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反映公众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人脸识别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研发、应用、部署、使用环节对科技伦理与治理的关注。
第0期
《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成立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并于2019年6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旨在更好协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源AI伦理与安全中心主任曾毅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治理原则》中英文版的编撰工作。
《人工智能北京共识》
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助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对人类和自然有益的人工智能,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联盟,共同发布《人工智能北京共识》。
电话:(010) 6893 3383
邮箱:press@baai.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8号楼5层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12194号-1 | © 2019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